新浪新闻

和日石经墙:不可多得的文化奇观 遗世独立的一片圣土

新浪微博

关注

云中歌。青海、甘南,对于喜欢旅游的人不算陌生,但有一个地方即便是老驴也鲜有踏足,它叫和日。它像一位隐者,有缘方能得见。早年,一人一车一路行摄,有幸与它一见。此行最大的目的,是探访被称为文明奇迹的石经书墙。

一路风光无限,蓝天、白云、油菜花,美的叫人心醉。

风马旗又称为呢嘛旗、祈祷幡等,或音译为隆达、龙达,是指在藏传佛教地区的祈祷石或寺院顶上、敖包顶上经常竖立著以各色布条写上八字真言,六字真言等经咒,捆扎成串,用木棍竖立起来的旗子。 因布条上画有风马一只,寓意把祷文藉风马传播各处,故得名“风马旗”。

一位老人在转经!藏地的玛尼康就是寺院周围的那一排排为转经轮遮风挡雨的长廊。据说前些年这里的大密光明法轮州玛尼康(转经轮殿)破败不堪,现在看来,近年应该是进行过修缮。

寺庙后有一条小路,车子可以开上去。山坡有一块平地当停车场。到了停车场,居然看到有两辆车牌号是青岛的小车停在那,有7,8个来自青岛的游客,也刚刚抵达。停车场旁边,就是这座房子,修建时间应该不太长,而远处,就是石经书墙了。

和日石经墙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乡一座叫德敦寺的藏传佛教寺院后面的山坡上。它是青藏高原上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雕刻工艺最精美的由藏族艺人创作的石刻文化精品。 经书墙下,有一堵影壁墙,用汉,藏和英文三种文字讲述了德敦寺和经书墙的修造和保护的历史沿革。

清朝光绪年间,德敦寺第三世德尔敦·久美俄合丹增活佛为弘扬佛法,给草原带来吉祥,许诺用毕生精力和积蓄为藏族人民刻制千万年不朽的经书。他从相邻的果洛草原请来石刻艺术大师给寺院僧人和民众传授技艺,用当地优质石材凿石刻经,耗费数年时间完成佛教经典《普化经》《噶藏经》等。

石经墙由10万多块大小不等、刻有佛教经文的自然石片按内容顺序排列砌成,长近300米、宽2.5米、高3米。20亿多个文字手工刻在石头上,再像图书一样“装订”起来。让我们从一个最好的角度看看石经墙吧!~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和日石经墙的石材取自附近山上一种优质青绿色石板,平整细腻,厚1-5厘米。石材须经反复油浸和火烤处理后,才能防裂并适合刻字。上好的石材加上工匠高超的技艺,成就了和日石刻经书艺术的美轮美英。

石经墙完成后,成为和日草原以至整个安多藏区佛教信众心中的圣地,来此朝拜和转"廓拉"者终年不断。经书墙还展示了不少彩色的经书,佛像石片。这些作品虽经150多年的风蚀雨淋,沧桑饵变,至今风貌依然,色彩依旧,历久弥新。

藏人认为,在此转一圈"廓拉"就等于把此地所有的石经书诵念了一遍,福德无量。石经墙按藏文经籍版式分部垒叠而成,每函石经码得像一本长条藏文经书,保持纸经书的形状和风格。每函都有书名,外面用木板包装成书箱状,再用精美的图案石板隔开。石经墙两面有很多供看石刻佛像的佛龛。这样,朝拜和转"廓拉"的信众便可随时与佛见面。

在藏人眼里,他们生活的高原上任何一块石头都是有灵性的,而一旦刻上经文和佛像,就更是神灵之物,无论放在哪里,都法力无边。

一位藏族老奶奶,凝视着经书墙!~其实,和老奶奶一起的还有她的两个一男一女的孙辈,他们就站在老奶奶的旁边。。。一会儿,老奶奶转过身来。我赶紧拍了一张!

是不是该庆幸这里因为地处偏远而没有被更多的旅游团队淹没?作为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奇观,经书墙是珍贵的宗教文献和奇特的宗教艺术。是藏民族乃至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不能仅将其看成一处旅游观瞻景地。同时我又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存在和历史,文化价值以便得到更好的保护,就像对待濒危自然物种那样。

查看原网页 反馈问题

加载中...